
一方教室,四季耕耘,执笔为剑,育人无声。学术探索中,他矢志不渝,深耕专业领域,以前沿的理念革新教学方法,用扎实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进步;言传身教间,他以躬身垂范的担当、润物无声的坚守,甘做照亮学生前行道路的灯塔,诠释着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深刻内涵。
陈观伟,博士,教授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九三学社会员,泰山学者青年专家,山东省数学会理事,美国《数学评论》和德国《数学文摘》评论员,首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。
陈观伟教授长期致力于变分法、非线性微分方程和系统解的定性理论研究,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,如:Calc.Var.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、J.Differential Equations、Proc. Amer. Math. Soc、Israel J. Math.、Science China-Mathematics、Proc. Roy. Soc. Edinburgh Sect. A、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等;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、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1项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。
数教匠心映初心,青蓝相济展宏图
启智引思,化难为易。陈观伟教授始终秉持“启发与引导”的核心教学理念,将抽象数学理论转化为启迪思维的钥匙。他致力于让学生领略数学之美,感受数学的强大力量,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,教导他们以严密的逻辑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思维,激发探索未知的勇气,培养创新精神。
以研促教,以教启研。谈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,陈观伟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。他认为科研是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,不断更新和丰富着教学知识,能够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;而教学则能反哺科研,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,往往能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目标。陈观伟教授认为,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必过分纠结于两者的平衡,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,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是独特的,重要的是保持对教育和科研的热情。
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陈观伟教授不仅是学业上的严师,更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他注重学生成长,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,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与团队协作,并尝试服务社会,促进知识转化。此外,他还建议青年教师应以站稳讲台为基础,以深耕专业为根本,“多请教,多沟通,保持学习热情,找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,耐心积累,静待花开”。
方针领航融新知,教法革新筑根基
陈观伟教授始终秉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,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。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,他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,而是将这些知识与国家发展的实例相结合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。在教学方法上,陈观伟教授不断探索和创新,尝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的网络教学相结合,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;他还引入项目式学习,鼓励学生们在团队中协作探究,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其应用能力。
陈观伟教授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前沿知识与基础理论相结合,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。例如,在常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,精心挑选各种物理模型和经济模型作为实际应用案例,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,向学生们展示基础理论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中的强大作用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,还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,提高实际应用能力。
德才并育琢璞玉,言行垂范引前路
“教育的本质是雕琢灵魂,而非堆砌知识。”作为“引路人”的角色,陈观伟教授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,以“为学、为事、为人”为标尺躬身践行。在课堂上鼓励质疑、引导探究,借思维碰撞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求真逻辑;在实践中指导方法、锻炼能力,以课题研讨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;在生活里关怀学生成长、分享经历,用自身感悟传递正向价值观,让教育的温度与深度,浸润学生成长的每一步,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筑牢其精神底色。
擘画蓝图谋发展,砥砺深耕启新程
精研不辍,锐意创新。面对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重需求,陈伟观教授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规划。教学上,他将进一步深化改革,探索更多跨学科案例,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;科研上,他聚焦基础数学与交叉领域的融合,力求产出更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。陈伟观教授始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需求紧密相连,立志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倾尽全力,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。
身正为范铸师魂,德才相济育新才。陈观伟教授锚定初心,深耕不辍,在数学教育与科研的征途上勇毅探索。他矢志笃行,创新赋能,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,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职业发展倾尽全力,以师者微光点亮教育逐梦征程。
(撰稿:高子轩 编辑:姬磊 编审:张沂红)